星期五, 7月 27, 2007

社會組都流行寫網誌嗎XD

剛剛逛了一下214新同學的blog,發現幾乎人人都有一個部落格,難道這就是李安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部落格嗎」?(正解是斷背山,我承認我很無聊 囧)

嘖嘖,很多人看起來人高馬大,但心思卻很細膩呢>///////< 很多人看起來很活潑,其實也有顆多愁善感的心。我只能說,blog是個神奇的地方,它會讓你看見熟人與平常生活不同的樣貌。

看來大家對214都有點害羞和疑懼,不過,要讓我們通通都變熟人吧!

星期四, 7月 26, 2007

有點忙的高二

應該是輕鬆快樂的高二暑期輔導為什麼這麼忙碌?

已經習慣丁氏歷史(或說是啟富歷史)的我,不太習慣背誦一大堆名詞,雖然今天考的聽寫只錯了一格,但還是覺得事倍功半,抓不到訣竅,有點懷疑自己有沒有把書讀進去。

Frankly, I'm a little exhausted.

或許我還沉浸在暑假的歡愉當中,還沒認清自己吧。

看到今年暑假很宅的自己,很想明年寒假下定決心去台大法律營、明年暑假去台大政治營,但願自己那時候並不覺得疲累,也但願能夠雀屏中選。

我要說,當職業學生既勞心又勞力!

星期六, 7月 21, 2007

遠大志向的熱情

自從通過GEPT中級後,整個對英文的學習興致大增,越學越有趣,到書店翻了Newsweek、Time和The Economist,就有一股「我有一天一定要幾無障礙地看懂它們」的願景,而且想讓英文可以變成我吸收新資訊和經典的利器。

現在,我要按照PTT Eng-class板熱心網友及老師的建議,固定讀Studio Classroom和Ivy League Analytical English。七月(也就是這個月)先熱身讀Studio Classroom,八月之後讀Studio Classroom+Ivy League Analytical English(好長一串 囧),如果行有餘力,我想再多看有趣的CNN Interactive English,因為前兩本雜誌實在太「學習」,CNN Interactive English比較活潑,還可以多吸收一些新資訊(像這個月有關中東地區偽米老鼠的新聞就很有趣)。

嗯,以上計劃一定要付諸實行,不然就變成一長串嘴砲了。

此外,今天到書店還看了傳說中很難的Advanced,果然名不虛傳,真的頗難,一顆星的文章還可接受,兩顆星就看到一些不懂、從未看過的單字,三顆星就霧煞煞,只能從圖和簡單的關鍵字來判斷,有囧到的感覺。而且,有很多我認為是單字的字都沒列入vocabulary,看來要達到Advanced還有一段不小的路要走。

往偉大的語言之路邁進吧!

星期四, 7月 19, 2007

《放牛班的春天》──老師的回憶錄

看完了《放牛班的春天》,心中異常的平靜,沒起太大的波瀾,不似其他劇情片的高潮迭起,只有純淨童聲的餘韻。

其實,看完了本片,我一直懷疑「這片真的好看嗎?」因為心中實在太平靜了。坦白說,在看本片前約30分鐘的部分,一直讓我很反感(或許是我個人意識形態作祟),反覆不斷出現的體罰、老師的口出威脅甚至「以暴制暴」都讓我十分難受,一度不太想看,但聽到美好的歌聲後,證明了至少有一個原因支持我好好看下去。

既然捱了過對我來說很可怕的體罰場面,就該認真的看電影了吧?與其將本片當作是合唱團的故事,不如說是馬修老師的人生回憶錄(只不過故事不是由他說起)。一個過氣的音樂家、小小小小小小小小小的代課老師(出自院長的形容)在池塘畔底輔育院找回了人生。因為那群在他眼裡有音樂天分的孩子,他重新開始創作,從姑且一試到文思泉湧。和孩子互動的一來一往間,儘管過程有點曲折(確實只是「有點」),但還算是良性互動,他給孩子一個可以專注的目標,也給自己重新愛上音樂的理由,而逐漸達成了自我實現。

或許片長僅約一個小時半,沒能詳細交代孩子轉變的過程,他們的個性轉變得很快,馬修老師也沒像其他老師那樣被修理,頂多只是言語上的齟齬和幼稚的嘲弄,似乎馬修老師和他們有一點緣分?他們注定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另外,一個名為孟丹的少年,因為一個科學計畫進入了輔育院,個性桀敖不馴,包括馬修老師在內,也都沒能贏得他的心,最後在偷竊20萬法郎的導火線上,被院長踢出了學校。孟丹未在一開始就加入電影,而又在片中離去,沒為其他的主角們帶來太多的刺激,無聲無息地來,也無聲無息地離開,似乎和整個故事沒有太多的關聯。或許導演想和馬修老師做對比,暗示人生中會遇到很多人,而這些人不必然會影響你,一切,都只是過客。

包含馬修老師在內,也適用那段話吧。就算他影響了那群孩子、教了60個人唱歌,最後又有多少人仍然以唱歌為職志呢?最後,也只剩一位成為成功的指揮家。也許人生中的每一件事不必然帶給我們影響,但無論是美好還是糟糕,都必定留下回憶。

星期日, 7月 15, 2007

因為閱讀,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為閱讀,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左岸文化座標書系
我很喜歡這段話。

每次閱讀時,我都覺得我更貼近了靈魂的自己,因為靈魂是這麼地不可捉模,閱讀讓我抓住了它。

聽著愛樂電台,喝著喜歡的茶飲或咖啡,疲勞時吃著別人送的喜餅禮盒,睏了就往床上躺。看起來很愜意的生活,其實有點宅!

星期六, 7月 14, 2007

什麼樣的人會做什麼樣的事

昨天看完了《蘋果橘子經濟學》,對於最後在探討父母對子女影響是否重大的部分覺得十分有趣,完全顛覆一般人的概念,原來「父母會定期帶小孩上博物館」、「最近搬到較好的社區」和提高考試成績沒有相關。小孩成績高低,在於父母「是什麼」,而不是「做什麼」。

或許這些結論讓很多人不舒服,直覺是種族主義的論調,但實際上,白人社經地位確實普遍優於非裔美國人,因為白人擁有較多資源優勢,所以在良好環境下成長的白人小孩,自然也能獲得較好的發展。同理可推,高社經地位的黑人,其子女也可有不遜於白人子女的發展。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只要有良好環境就可以造就出好小孩,遺傳因素(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根據遺傳因素,可以推演出:擁有較高的智力,可以受更多教育,進而取得資源上的優勢,培育出比他人更具競爭優勢的小孩,且小孩也繼承的良好基因,繼續維持優勢。因此,即使一個有高社經地位的夫婦領養了一名先天處於不利競爭地位的嬰孩,嬰孩往後的人生未必可以一帆風順。

Levitt利用經濟學來頗析一般社會上受大眾認可的conventional wisdom,而事實上,這些conventional wisdom未必正確,卻不斷不斷地被複製下去,形成一種詭異的現象:明明不是事實卻被奉為圭臬。

你相信孩童在住家後院的游泳池比藏有槍枝的家中更危險嗎?游泳池的致死率為一萬一千分之一,而槍枝的致死率低於百萬分之一。

風險=實質危害+心理恐慌。實質危害高,心理恐慌低,人們的反應不足;實質危害低,心理恐慌高,容易反應過度。──「風險溝通顧問」Peter Sandman

星期二, 7月 10, 2007

只能當英雄?──從《來自硫磺島的信》西鄉的角色出發

標題看起來很正式,其實文章結構很鬆散就是了。但看完了本片,電影中小兵西鄉的掙扎,觸動了我的心。

是什麼樣的人,會決定別人的命運?

電影中,西鄉原本在「祖國」開麵包鋪,是一個有著一個妻子、並照顧年邁母親的年輕人。當他和同袍聊到原先各自在日本的職業時,他回憶起那天他接到徵召令的情形。

那天,有著一群愛國心滿溢的年長女子和軍人,厚實地敲著他家的門。原先,他以為又是蠻橫的憲兵假國家之名,要來索討鐵器和食物,他在書房內說已經沒東西可搬了,但是礙於那權威,西鄉的妻子還是去應了門。當妻子看到那張徵兵令,臉上滿是惶恐──先是驚懼,後是求饒──希望他們放了她先生一馬,她向那位年長的女子哭求,但遭駁斥,年長女子直呼「我的先生小孩也都送去為國奮戰了」表示是日本人就該盡到義務。識時務者為俊傑,一旁的西鄉只好安撫妻子,勉為其難說了些奉承話,表示願意為國捐軀。送走這群帶來噩耗的不速之客,西鄉就像是知道自己的命運一般,和妻子享受最後的時光,面對妻子質疑他將不再有機會回家,他還是盡力地安撫妻子,因為他知道,我只是一個皇民,我不可能,也無法抵抗這道命令。

誠如他和同袍討論的結果一樣,「祖國」不僅奪去了他妻子原可享有平靜生活,連先生都給奪去了。

自殺是對天皇的效忠?

從電影中,可以發現日本人對於戰場上自殺的看法,他們以「為國捐軀」及「對天皇效忠」作為自殺的理解,他們將自殺視為一種「忠」的表現。在無法殲滅敵人的情況下,為了表現「忠」,可以不顧一切地敲開手榴彈往自己身上丟。

但在這個時候,有一個總是有獨特意見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西鄉。在集體自殺時,西鄉看著每個人,或不顧一切,或害怕,或盲從地將手榴彈往頭盔上敲,然後擲向自己,最後血肉四散。同袍的血肉四散就是恐懼的具體表現,他只知道,他不應該死在這裡,他要活下來。

為了自己而活還是通敵?

他曾經因為厭倦戰爭,一度半開玩笑地說乾脆投降算了,沒想到原本預期會反對的同袍,竟然認真起來,他也因為得到正面回饋,約定一起投降。詎料分開行動,而使先行動的同袍被識破,慘遭擊斃,而另一個人雖然順利脫逃,但沒想到喝了美軍幾口水,竟然因為「
看守麻煩」遭到美軍士兵槍斃。對因為投降行動先行者失敗,而未行動的西鄉而言,老天確實對他開了眼,他躲過重重的危機,他似乎就被註定要活下來,只是必須經過很多劫難。

自殺是愚蠢的嗎?

一開始看這部片子時,我對日本舉國散發出的軍國主義氣息完全無法苟同,直覺可笑。或許對過了戰爭很久才出生的我而言,我評論他們的自殺是馬後砲,也是對他們信仰的汙衊
但看完電影,我更堅信我所相信的,因為一切戰爭的苦難都是來自於只會嘴砲的政客和浪費人民血汗錢所供養的皇室身上,他們愚弄人民,靠著權力迫使人民支持他們的想法,就像是「別人的孩子死不完」一樣,拚命地徵召平民到海外作戰受苦,那些發號司令的人卻自己躲在豪華的辦公室,反正死的都是別人就是了。對於這樣的天皇和政客,需要用生命來表現忠誠?他們都有親人,他們只想平平靜靜的盡自己倫理上的責任,好好愛護家人,根本不想捲入戰爭。不過天皇和政客永遠看不到妻子臉上的錯愕,他們就算看到了,也會像那中毒頗深的婦人一樣,斥責妻子應該要為丈夫犧牲「感到光榮」。

幸運之神對西鄉的憐憫

西鄉雖然一直被長官們「盯」,也數度感慨「老天不長眼」,讓他遭逢許多危機,但幸運之神總是在危急時刻垂憐他,他是整部電影中日軍少數(?)的倖存者,即使最後被美軍發現,有士兵建議殺了他,但最後美軍長官仍然決定不殺他,還將他送去治療。

對西鄉而言,他確實活下來了,但我比較好奇的是,他要怎麼回去軍國主義爆炸的大日本帝國?他活下來是為了回家看他的親人,但以此方式、必定被日軍視為苟活的人,要如何回去呢?他的家人又會被投以何種眼光?這是我比較大的疑問,可惜電影並未交代,我也只能希望西鄉可以有好的結果了。

其實一開始,我以為整部電影的焦點是放在栗林將軍身上,但越到後面,我開始以西鄉為主角,深深覺得西鄉的命運就和這個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一樣(包含我),是多麼的不可被自己操控,永遠受制於階級比自己高的人。西鄉沒有選擇激烈的反抗,他選擇順從,偶爾從中抱怨,或許天公疼憨人,幸運之神一直守護著他。我也希望流著反動血液、喜歡嘴砲又不太敢行動的自己,可以像西鄉一樣,獲得老天的疼愛。

星期六, 7月 07, 2007

I'm not a plastic bag. Be it SMART or RIDICULOUS?

昨天台灣爆發了難民潮,難以估計的人士聚集在南北知名的百貨公司某專櫃,只為了爭奪一只500元、各店限量100~250份不等的環保袋。

這些爭奪的人,因為久候不耐,加上貪婪的驅使,讓人類競爭的本能完全爆發。時間一到,眾人一擁而上,突破排隊動線,忘我地拉扯,有如獅子爭奪獵物。輸了的參賽者,被後進的競爭者輾過,發出陣陣的哀號,更有甚者,哭得不能自已;贏了的參賽者,背著高貴的環保袋,散發出懾人氣勢,彷彿世界都在他╱她的腳下。

無論勝利或失敗,參賽者腳上的鞋子、手上遮陽的雨傘、隨身攜帶的物品全都散落一地,可怕的程度,只有清潔人員才知道。

人類穿上了衣服,可是競爭的本質還是沒有被掩蓋。用500元就可以買到的廉價名牌,好便宜。


延伸閱讀

這種心態不環保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l/7/today-o10.htm

星期三, 7月 04, 2007

二十一人否決九萬人!--從公審會否決看公民投票

這是當天寫的,投稿報社未獲採用,但還是不吐不快!
公審會根本就是怪物機關,到底是人民比較大,還是未經選舉的委員比較大?

-----------------------------

今天下午,看到電子媒體報導行政院公審會否決「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案,感到訝異不已,讓我感慨原來公投並不只是數人頭!

根據公投法第一條,其創立意旨為「依據憲法主權在民之原則,為確保國民直接民權之行使」目的在避免間接民主無法直接表達人民的意見,希望借本法充實國民的參政權,補足代議政治的先天不良。

公民投票是人民意志的展現,國家應給予提案空間最大的自由。為確保提案符合公投法要求而設立的公審會,應著重形式的審查,而非斷定提案是否合理。然而,公審會卻以台灣為國號與否仍有疑義駁回了提案,展現公審會委員權力的傲慢。

公投表達人民對政府的期望,理論上只要連署人達到某一程度,就應該可以成案讓社會好好討論,再行由人民表決是否可行。但今天,公審會僅區區二十一名委員就可以決定提案的生死,還未成形就胎死腹中。且公審會委員由政黨比例代表推薦,給政黨介入操作的空間,違背行使直接民權的真意。在立法先天失調的情況下,委員應自我節制權力,而不是讓權力漫無邊際的擴大,假借形式審查之名行扼殺民意之實,完全否決人民的智慧。原來民眾辛苦奔走下的九萬張連署書竟比不上辦公室吹冷氣的二十一張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