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了公視播出、由美國公共電視(PBS)製作的《美國健保危機》(Sick Around America),看完之後,發現生活在有全民健保的台灣是件幸福的事。
美國的健康保險採取自由市場,在一定的規範下任憑保險公司與民眾交易,由於政府並未強制人民保險,很多對自身健康有高度自信的人選擇不參加健保或者參加所謂消費者導向的健保計畫(即保障較少、保費低廉的保險)。
保險商品在於發揮風險分擔的功能,理論上若全體民眾加入,人們在健康時可以分擔生病民眾的醫療費用,同樣的,當自己生病時,也能由健康的保戶幫忙支出醫療費。然而,美國並未強制全體民眾保險,不少人抱持投機心態,平常不保險,直到發現自己可能染病,才四處尋求保險。保險公司並非慈善事業,將本求利無可厚非,自然拒絕這種注定讓公司虧錢的客人。
美國的醫療費用非常昂貴,節目中的幾個案例令我印象深刻,其一,救活一個早產且病況嚴重嬰兒需要一百萬美元的醫療費用。其二,盲腸炎手術要破費六千美元。一個正常的受薪階級是擔不起這樣的費用的。如果夠幸運,能由公司提供的健保福利買單,運氣差一點,可能必須從信用卡支付,成為卡奴。
保險公司在惡劣的市場(很多人不遵守保險的遊戲規則)中為了營利,自然也採取了非常手段。在決定是否承保之前,要客戶填一長串的表格以揭露過去的病史。保險公司也有專門的解約部門,隨時查核客戶是否「欺騙」保險公司,藉此減少理賠支出。
健保甚至可以左右一個人的人生規畫。一個在校成績優異、有意往化工領域發展的年輕人,在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生了一場大病,醫療支出爆增。根據規定,畢業之後無法繼續跟在父母之下加保。為了急需解決的財務負擔,他被迫放棄人生規畫,選擇到賣場當服務員,只因為賣場提供了完整的醫療保險。
如果服務的公司沒有提供健保福利,在個人市場中,健保非常昂貴。節目中一個四口之家一個月竟要負擔數百美元的保費。如果已經染病或保險公司認為無利可圖,還可能成為保險孤兒。
雖然常常有人罵台灣的健保很差勁,既降低醫療人員的收入,也降低了民眾的醫療品質,但不可否認的,在台灣,民眾雖然無法得到最高品質的醫療,但確實獲得可以延續生命、甚至促進健康的醫療服務。
健保究竟如何改革,在各國都是個爭議不休的議題。醫療是為了救命而存在,人類是因互助而能壯大,一個確保人人都能獲得適當醫療、且每個人都能負擔的健保制度才是健保的核心概念。